凌晨4点欧冠大戏!曼城主场乱杀德甲:魔人战旧主 B席100场
2025-11-07
在中超联赛倒数第二轮的比拼中,当成都蓉城在与河南队的关键战中无奈落败,彻底退出争冠行列时,中国足坛再次被裁判争议的阴霾笼罩。这支本赛季一度惊艳的西南劲旅,终究没能逃过“当代祥林嫂”的宿命——继山东泰山此前多次因裁判判罚错失良机后,蓉城用一场充满委屈的失利,续写了中超争冠路上的悲情剧本,而这样的剧情,早已是近年中超赛场的“常规操作”。
这场决定争冠格局的对决,从始至终都弥漫着争议的味道。比赛进程中,来自主裁判的两次关键判罚成为扭转战局的转折点:一次是比赛第15分钟,蓉城球员在罚球区附近争抢头球时,其手臂与河南队员的接触并不构成犯规,而随即球接触到了河南球员张开的手臂上,理应视为手球犯规,但主裁判判其手球犯规,但未判罚点球,随后还吹掉了蓉城的进球;另一次是比赛到第48分钟,成都蓉城传中,河南队11号用手臂阻挡,应判为手球犯规,但主裁判仍无动于衷,奇怪的是,VAR也没有介入,赛后这两次错误判罚均得到了中国足协评议组的肯定。
场上球员的愤怒抗议、教练席的无奈摊手,以及看台上球迷的齐声不满,甚至中国足协裁判评议组的评议,都没能改变最终结果。赛后,蓉城将士的落寞与裁判组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,这场“被算计”的失利,成为压垮球队争冠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。而中国足协后续“判罚合规”的评议结论,不仅没有平息怒火,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球迷对裁判和监管机制的不满。

令人遗憾的是,这样的委屈并非成都蓉城独有。2021赛季山东泰山对阵北京国安的争冠关键战,泰山队禁区内遭遇疑似手球,裁判未做任何判罚且VAR未介入,球队错失拿分机会,赛后申诉无果,足协评议仅以“判罚存在争议但未违规”草草收尾,引发球迷大规模抗议;2022赛季武汉三镇与上海海港的冠军争夺战,海港球员禁区内明显拉拽三镇进攻球员未判点球,三镇球员抗议反而吃到黄牌,最终1-2落败导致争冠优势大幅缩小,足协却称“判罚尺度符合当场标准”,被痛批“双重标准”;2023赛季上海申花对阵浙江队的关键战,浙江队补时阶段的扳平进球被裁判以“越位”吹罚无效,赛后回放显示并无越位,VAR存在明显误判,直接导致浙江队错失亚冠资格,而足协仅公开道歉却未对裁判做出实质性处罚。
从泰山到三镇,从浙江到蓉城,相似的遭遇,同样的无奈,让这些球队都成了中超赛场上反复诉说委屈却无人真正回应的“祥林嫂”。球迷们调侃,现在的中超争冠,拼的不仅是球队实力,更要看能否“逃过”裁判的“特殊关照”。
面对愈演愈烈的裁判争议,中国足协推出的“裁判评议”本应是平息怒火、还原公平的关键举措。但现实却是,一次次评议过后,争议判罚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让球迷的不满情绪持续升级。所谓的评议结果,要么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轻描淡写,要么是“避重就轻”的模糊回应,从未真正触及球迷和球队的核心诉求。更讽刺的是,像蓉城vs河南、泰山vs国安这样被球迷强烈质疑的判罚,最终竟都被评议为“符合规则”,这种颠倒黑白的结论,不仅未能维护联赛的公平正义,反而坐实了“贼喊捉贼”的尴尬——本应监督裁判的机构,却成了争议判罚的“保护伞”,这样的评议与其说是纠错机制,不如说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。
中超联赛的发展,需要竞技水平的提升,更需要公平公正的环境。当裁判的哨声可以随意左右比赛结果,当球队的努力可以被不公判罚轻易抹杀,当足协的监管沦为形同虚设的摆设,联赛的公信力便会一点点崩塌。山东泰山、武汉三镇、浙江队和成都蓉城的悲情遭遇,不过是中超裁判乱象的冰山一角。球迷们想要的,从来不是事后毫无意义的评议,而是赛场上每一次公平的判罚、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尊重的环境。
若中国足协始终无法正视裁判问题,继续让“祥林嫂”式的悲情在联赛中反复上演,继续让评议机制沦为“贼喊捉贼”的闹剧,那么中超联赛的未来,恐怕只会在争议与不满中逐渐迷失方向。
中国足协 国足主帅 从泰山到蓉城